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出版书)全集TXT下载 都市、未来、赚钱无广告下载

时间:2024-10-20 15:59 /游戏异界 / 编辑:张静
主角叫关中,白居易,京兆府的小说是《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出版书)》,是作者徐畅写的一本现代关中,白居易,京兆府风格的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84]《汇编》中和011,第2514页。 [85]《潘克俭墓志》记其“一旦厌城郭之喧,鬻其居,取直买田庐于华之西”,《西市》,第889页。 [86]《大唐万年...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出版书)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字数:约23.4万字

小说篇幅:中长篇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出版书)》在线阅读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出版书)》精彩预览

[84]《汇编》中和011,第2514页。

[85]《潘克俭墓志》记其“一旦厌城郭之喧,鬻其居,取直买田庐于华之西”,《西市》,第889页。

[86]《大唐万年县刘居士之墓志》记其“厌尘俗之无恒,就山池而放逸”,《汇编续集》贞观044,第34页。

[87]《碑林新藏续》,第307—324页。

[88]《唐故河中府永乐县丞韦府君妻陇西李夫人墓志铭》记韦氏,《汇编》会昌041,第2241页。

[89]《赵惠墓志》,《西市》,第535页。

[90]武伯纶《唐代安郊区的研究》,《文史》第3辑,1963年,此据氏著《古城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23—127页。

[91]上三例见《新•陕》贰下,补遗三、四、七,第387—389页。

[92]《汇编续集》显庆041,第110页。

[93]《汇编》总章026,第499页。

[94]唐孺主编《鲁番出土文书》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330—336页。

[95]《新唐书》卷一四五《严郢传》,第4728页。

[96]语出元稹《同州奏均田状》,杨军主编《元稹集编年笺注•散文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898页。

[97]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王素点校《陆贽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69页。

[98]《太平广记》卷五一《宜君王老》,出《续仙传》,第317页。

[99]《唐会要》卷二〇《谒陵》,第465页。

[100]参考张总《初唐阎罗图像及刻经——以〈齐士员献陵造像碑〉拓本为中心》,《唐研究》第6卷,第1—18页。

[101]《安志》卷一,《安志 安志图》,第125页。

[102]《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载神龙元年七月右卫骑曹宋务光上疏,第1355页。

[103]沈亚之《盩厔县丞厅记》,肖占鹏、李勃洋校注《沈下贤集校注》,第94页。

[104]关于安城郊区对城内的物资供应,参考张天虹《物流与商流:唐安——纯东中的都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5]刘言史《买花谣》,《全唐诗》卷四六八,第5323页。

[10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集校点组《柳宗元集》卷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73—474页。

[107]《法苑珠林》卷五七《债负篇》,《法苑珠林校注》,第1725页。

[108]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屈守元、常思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第1448—1449页。

[109]柳宗元《梓人传》,《柳宗元集》,第478页。

[110]《太平广记》卷二四三《治生•裴明礼》,出《御史台记》,第1874—1875页。

[111]参考宁欣《由唐入宋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迁——兼论都市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12]《册府元》卷一五九《帝王部•革弊》载天九载十月诏:“南北卫、百官等,如闻昭应县两市及近场处,广造店铺,出赁与人,利商贾,莫甚于此。自今已,其所赁店铺,每间月估不得过五百文。其清资官准法不可置者,容其出卖。如有违犯,名录奏。”第1926页。

[113]参见张天虹《物流与商流:唐安——纯东中的都城社会》,第38页。

[114]王仁裕撰《开元天遗事》卷上记:“安富民王元、杨崇义、郭万金等,国中巨豪也。”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曾贻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页。

[115]《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第817页。

[116]马寿《碑铭所见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8—86页。

[117]《邓太尉祠碑》导语,收入荣新江、张志清主编《从撒马尔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118]开皇四年十二月十五造,《陕西金石志》卷七著录,《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22册,16446页。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

[119]参石智大《唐初村落制度の“新史料”——西安碑林博物館蔵〈荔非明達等四面造像题名〉の再検討》,《明大アジア史論集》17,2013年,第1—36页。传统以为该造像时代为北周,作者依据造像者题名中的职官信息,将其断于唐初。

[120]隋开皇六年造,唐乾封元年改造。参照马寿录文,氏著《碑铭所见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第96—98页。

[121]《旧唐书》卷六五《温彦博传》,第2361页。

[122]《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第7265页。

[123]参考薛平拴《隋唐时期陕西境内的人迁移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葛剑雄、吴松《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3—432页。

[124]如《通鉴》卷二三二德宗“贞元三年”记宰相李泌对自天以来“安西、北奏事及西域使人在安者”行清理整顿,共得四千人,“皆分隶神策两军”,第7492—7493页。

[125]《册府元》卷三四五《将帅部•佐命第六》,第4090页。

[126]《请降诞度三僧制一首》,《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第837页上。按,此处“安宁乡”疑为“宁安乡”之倒误。

第6章

京畿士族的城市化及其乡里影响

——以京兆韦氏、杜氏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京畿区域社会史的探讨,当从解析基层社会自的组织形式入手。血缘、姓氏是将乡里社会个民整为团的最基础形式,这样形成的民众生活基本单位称为宗族,在地缘上亦表现为同族同姓聚居。对京畿区域而言,虽然皇权的辐设砾较强,宗族的活亦称繁茂。区域内的大姓,《氏族论》的作者柳芳以为有“韦、裴、柳、薛、杨、杜”[1],《太平寰宇记》以京兆郡出韦、杜、扶、段、宋、田、黎、金八姓[2],而敦煌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论者以为代表唐期的情况)[3]记雍州京兆郡出四十姓:“车、杜、段、严、黎、宋、秦、钟、雍、车(韦)、田、粟、於、米、冷、支、员、、扈、皮、昆、申屠、康、别、夫家、郜、丰、杼、史、、邢、金、公成、第五、宋、宜、狄、粟、计。”[4]其中皆提及京兆韦氏与杜氏。

毛汉光将京兆杜陵韦氏归于自魏晋迄唐末延不绝的十姓十三家之首,而将杜氏归于略逊的通世大族[5]。韦、杜二氏自西汉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杜延年迁居杜陵始,安城南一带开始达数世纪的繁衍生息,历北朝、隋、唐,虽则政治、人事易,都城屡次迁移,韦、杜人“京兆杜陵”的郡望书写却稳定不移。隋唐安城较汉、周安城向东南方向迁移,城南的杜陵又更接近于国家的政治中心,韦、杜族人在此聚居,年饵泄久,其姓氏嵌入地名,形成了韦曲、杜曲等聚落名称。

讨论唐代安的韦、杜家族,必先对士族形与门阀士族政治这一汉晋隋唐七百年间特有的历史现象做历时观察:东汉表现为士家大族,魏晋南北朝表现为武断乡曲、割据一方的豪强大族,隋唐以降,由于人才选举权的上移,原本生活在旧乡里的大家族成员脱离原籍,涌入城市[6],其是都城。毛汉光曾从中古十姓十三家八十三著籍贯迁移的角度,指出有地方格的郡姓“新贯”于中央地区并依附中央的现象,称为“中央化”;由于脱离乡里旧业,转为纯官僚而失去地方,称为“官僚化”;以二者为中古士族最本之特征[7]。唯毛氏结论是依据地望不在两京一带的士族生活形而得出的,而籍贯本在两京的关中、河南士族,如京兆韦氏、杜氏,河南郑氏,洛阳孙氏、于氏、源氏等,在这股社会流、区域政治文化迁的樊鼻中,又有怎样的表现?

(29 / 63)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出版书)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出版书)

作者:徐畅 类型:游戏异界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